般若心吧
关注: 19 贴子: 252

般若 般若智慧 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

  • 目录:
  • 佛教
  • 1
    为什么说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? 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 一般在学佛后都会听到“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”这句话。不少人开始对此都不是很理解,内心也没有很深的触动,觉得人身有什么难得的,这地球上不到处都是人吗? 一日,释迦牟尼佛为众弟子讲法时,伸手从地上抓起一把土,然后松开手,只在手指甲上留了一点点,然后问众弟子:“你们说是我手上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。” 弟子回答:“当然是大地土多。” 佛说:“现今的人犹如大地的土一
  • 2
    网页链接 禅宗的道理、采取的办法是,先让你看到它、认识它,才进一步去抓功夫用它;净土的道理呢是先用念佛的办法,只观佛像或闻佛声,这样子使你把心收在佛的声音上,或者是收在佛的形象上,久而久之,自然杂念就不能掺入,进入念佛三昧的境界;那么,华严宗的道理就采取修观,修十六观等等方法,比如说修弥陀周观,这些办法都是,先让你观世尊释迦牟尼的眉间白毫,就是眉间有个白毫,当然,它有具体的方法的,还有咒语的,观了
    慈月琴 5-24
  • 3
    五百罗汉的历史来源? 佛在世时没有文字记载,佛在世的时候,是没有文字记载经书。佛涅槃后不久,佛的一个大弟子、祂的学生啊,迦叶尊者为首,与众僧商量了以后,共五百人,带领了五百个人,在印度王舍城城外,毗婆罗山七叶窟,进行结会,就开了一个大会,那是第一次结集,他们的集会那个时候是第一次。五百罗汉之历,亦即来源此始。 后来我们从各个庙宇上看到的五百罗汉,很多人不知道五百罗汉是怎么一回事,其实就是当时第一次集
    慈月琴 10-23
  • 2
    圣人凡夫均有其行,圣者之行,而依佛之教化,为利有情起行。这里指的圣者呢,就是佛菩萨了,或者是证果的圣人了,那么他们所发出来的行为啊,就是依照一切诸佛菩萨的教论去具体怎样渡众生,符合佛菩萨的标准而起用的行为,这就是行。他们所做出来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识的众生的举动,为众生超脱的行动,是这么一种行为。凡夫首执于我,认妄为真,被轮回所缚,落于烦恼生死起行。相对而言的就是谈到凡夫了,凡夫的行又是怎么
    慈月琴 9-16
  • 1
    色受想,第三想蕴了。想是想像,然后还要分别,如想一电视机,想其整体随想局部,又支分异别部件、色形,故想中即含分别义。我们就搬个电视机来,一下看到以后,然后就开始想像分别。为什么我这儿又说到电视机的问题了,同学们,因为我写这个的时候,我的侧边正有个电视机。我这个人啊,讲佛法喜欢当体看到什么拿什么来打譬喻,看到电视机呢,我就想到众生就是如是观的,就观察了一下,因此我就把它写出来了。想像分别,就等于是想
    慈月琴 12-10
  • 1
    五蕴“色受想行识”中的“行蕴”如何理解? 行乃造作迁流义。然后就讲到行了,行蕴,行蕴是专门造作、迁流的。由于思之心所缘境,念念如珠串续运转不断,行是整天在行动,一切观念都在运转行动。行是若干种行哟,不只是身体动叫行,眼行,两边看这都叫行,等等,行是一切动作,迁流不住的,故造作黑白二业。行要专门去造做坏事的业力和做好事的业力,坏事也有因果,好事也有因果,两种都是因果,两种因果都是要让同学们堕落的,两
    慈月琴 12-10
  • 3
    佛陀师父在多盘法音中说法,教导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很低的位子上,时常谦虚、谨慎、惭愧,并养成习惯,成为天然的本质。上例中,丈夫对妻子的唠叨不耐烦,心态上多少有轻慢之意,如果他能学习、实践佛陀师父的教导,回光返照,便能常见己过,对妻子也就会多一些体谅与感恩,心境柔软了,脸颊便会微扬而有了笑容,祥和之气也就油然而生了。
    慈月琴 12-2
  • 1
    我们的众生啊,凡是众生都是受着生老病死苦,苦当然就指世间的一切诸苦了,界内的呢,生老病死、分段生死的苦厄,就刚才所谈到的啊。分段生死就是说你的身上的血球、细胞他们在死亡,也算是死的你的一部份,他们彻底死亡的时候,你也就彻底死亡了。我们不能那么自私,总看到自己要断了气才叫做死,这是一种死法。另外的分段生死,就是自己平常随时衰竭而直接最后彻底四大分解而死,这个也叫分段生死,因此不能说它是顿遍而死,叫做
    慈月琴 12-2
  • 2
    心行、身行、口行各指什么? 一念凡夫心识都脱离不了轮回的,此不单指心行。就是说,不专门指意识的行啊,而且身行亦复如是,包括身体的行动,同样是行蕴所摄,故知凡属身、口、意三业所造的善恶诸业之一切活动,凡起心动念能种因之缘起均属心行。就是说起心动念的缘起呢就属于心行,那么凡是身体之大小举动皆属身行,就是我们的身体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叫做身行,凡语之出口成声者谓之口行,那么有行则有果,行果业缘嘛,这是跑不脱
    慈月琴 10-1
  • 0
    《楞严经》上讲到最后,处处有一句:“若着圣境。则受群邪。”只要你认为这是好境界,你就要受群邪,《楞严经》上也讲了我这一段的,就是说入了某种魔的时候,就会拿起刀自杀自己,其中有这么一段,就印证他这个境界。 完整法义详见南无原始古佛说法《藉心经说真谛》P217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
  • 0
    《唯识论》说:“识以了境为自性。”识呢,它是以了境为自性,就是了别一切境啊,五蕴即了境,而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了境,了解清楚之意,实乃妄心分别。就是说啊,识这个东西啊,它想去了解,结果搞半天就是凡夫的妄想心、分别心,故凡夫心识基因束缚果显,因此,不能解脱。由于有识蕴以后,凡夫心识的基础因缘,就我刚才讲的因果关系,自然束缚,因为种因就有果,当然就缚在轮回里头了,有果就得堕轮回,因此就不能解脱,就必须在
  • 1
    释迦世尊有严戒规定:得通言通失通,未得言得、未证言证要堕金刚地狱。未得言得都要堕金刚地狱的,那么得到了神通的,你要告诉别人的话,你就要失掉,这是佛告诉的。我们自己悄悄用,也不应该,就是着相修真。证到了漏尽通,那个时候,你自然妙用,但也不能诳惑于众生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要用什么?要用一颗善良的心,希望我们这个世界变得吉祥昌盛,作一个好的修行人,这才是我们应该要用的东西。要以四无量的心去对待一切,要以大
    慈月琴 9-25
  • 0
    南无始祖报身佛书法作品: 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 网页链接
  • 0
    五蕴“色受想行识”中的“色蕴”如何理解? 五蕴者,色受想行识。色是众生世界之一切色法,即四大之体,情器二界诸有相者起碍之障。所谓起碍之障者,即是有质之碍。如我今所坐之位,与此同时,另一人则不能坐,因我体色相碍其坐位之故。这里就说明什么呢,专讲的是色了,色受想行识,第一就讲色蕴。色呢,就是起碍之障,就是我们所看得到的东西,看到了以后,它就是具体的形象形色。比如我们这个录音机吧,它在我们的眼前摆着是一
  • 0
    何为照见? 了悟法界一切诸法,有为无为,诸法皆空,故无一可见之相而见其相,即是“照者以达诸法之空”。照呢,目的就是达到诸法的空,“见者以证实相之有”。小心混淆了啊,同学们。见者呢要得实相的有,刚才说没有,马上又说有了,那么这里的有就属于真空之中的妙有,对万物不成分别之有,是这个有。空有无着之照,是名照见。就是说空与有不执着的这种照呢,就叫照见,空有无分,空有无着,空有圆融而不执,就是叫照见。 完整法
  • 1
    得之轻安,即可谓得之色界定,是使身心轻妙安稳之作用也,则觉身心轻柔舒适,安祥无比,感觉整个身心如置浮云之上,又似飘絮当中,殊胜柔和,有快乐觉受,后此喜悦感受渐趋平稳,身心至安祥,恬静,实然已得之大轻安也。当然这样是列举的譬喻而言,并不是说呢它就是在浮云上面,并不是说它就在青烟上面,并不是说它就在飘渺当中,这个呢是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的一种觉照,这是无妄,无贪,无执,无相,无空,无我,无人的轻安觉
    慈月琴 9-17
  • 1
    在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里面,有这麽一段记载: 有一次,佛陀问身边诸弟子说:「人的寿命有多长的时间?」 一个弟子回答说:「有数日那麽长。」 佛陀听了就说:「你还没有进入佛法之门。」 佛陀又问另外一位弟子说:「人的寿命有多长?」 第二位弟子回答说:「在一顿饭之间。」 佛陀说:「你还不算懂佛法。」 又再问第三个弟子:「你说,人的寿命有多长的时间?」 这位弟子回答说:「只在人的一呼一吸之间。」 佛陀听了,就称赞说:「说
    慈月琴 9-17
  • 0
    什么叫五蕴 “五蕴”即是“五阴”的意思。前面说了很多五蕴了,那么此时才给大家讲什么叫做五蕴,希望同学们把五蕴听了还要结合前面的道理来融会贯通,印照我此时此刻所讲的道理,才能真正懂得。就是说五蕴呢,已经说明是五阴。蕴者是积聚之意,这里指的蕴就是积聚,也叫“蕴(wen)”,就看哪一个地方的口音啊,我们就说它“五蕴”,它是积聚。阴者盖覆之意,此指众生之一切,物质之体和意识分别,即由五法积聚成身。这里指的它是
  • 0
    《心经》中的“行深般若波罗密多”中的“行深般若”是什么意思? 我们行深般若呢,就以真智去契真理,去契合真理,然后让智慧的光、智光,智与光芒,相合无二,这个时候证到了这个境界以后,就是万念俱空而无一念,不落其空、空有不二,在这么一种境界上,就是六根相对六尘的境界,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,不生爱着。到过深山就看得到,山上那个浮云啊,从我们的面前跑过去、绕过来的,在峨眉山都能见到,但是青山从来不生爱
  • 0
    什么叫人空般若 是知般若之体,有两条约教:一、深;二、浅。浅者名人空般若。那么这两者呢就是有深和浅之说,浅呢就叫人空般若,破除我执,但见於空不见不空。这个人空般若啊,它主要是追求断除我执,就是把我的所有一切执见断除,就进入人我空的境界。它的境界是但见於空,不见不空。就是说一空下来就空了,什么都没有了,又不知道妙有的作用,真空即是妙有,就弄不懂了,所以就只晓得从定中入手而证空、证神通、证变化,就不知
  • 0
    【佛则穷尽其底,菩萨未断诸烦恼习,势力少故,不能深入】此“深”是指什么? “佛则穷尽其底,菩萨未断诸烦恼习,势力少故,不能深入。”此指深即是深入法相之底。这里呢就告诉我们了,佛才走到了底的,菩萨是没有走到底的。走海底,这是一个譬喻,此指深即是深入法相之底,实际上所谓的深,深什么东西呢?法相平等,本无深浅之别,而指的是深入法相的底,那么这个底没有差别是指它的圆满以后没有差别,在中间阶段是有差别的。菩
  • 0
    【佛则穷尽其底,菩萨未断烦恼习,势力少故不能深入】此“深”是指什么? “佛则穷尽其底,菩萨未断诸烦恼习,势力少故,不能深入。”此指深即是深入法相之底。这里呢就告诉我们了,佛才走到了底的,菩萨是没有走到底的。走海底,这是一个譬喻,此指深即是深入法相之底,实际上所谓的深,深什么东西呢?法相平等,本无深浅之别,而指的是深入法相的底,那么这个底没有差别是指它的圆满以后没有差别,在中间阶段是有差别的。菩萨呢
  • 0
    《大智度论》中【如人入海,有始入者,有尽其源底者,深浅虽异,皆名为入】是说什么道理? 深者,即有浅者,深浅皆对比而言。那么“行深”呢,这里要讲一个深,有深呢就有浅,如果没有浅呢就不晓得有深,没有深呢同时也就不晓得有浅,这就是相对论。如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“如人入海。有始入者。有尽其源底者。深浅虽异皆名为入。”《大智度论》说啊,就是这个深与浅的道理呢,就相当于我们下海底一样,有的人呢就一直走到底,从开
  • 0
    那么,行为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?就是我们平常的三业,三业即是身、口、意。身就是身体之一切行动、一切举动;口就是语言之由口而发出,嘴里面所发出来的一切声响,包括气出之响,都叫做语;意,上一节课已经再三对意识有所阐明,就是凡夫的分别心,那么说庸俗一点,就是大家的思想,能主宰我们活动的这个东西,这个思想,就叫意。那么,身、口、意这三个东西所发出来的一切所谓世间法上的凡夫之举动,无论大小,一意一识,就称为行
  • 0
    古德云:“菩萨六度齐修,万行繁与,不违本愿”。菩萨以什么法而修?是六度齐修,也就是布施、持戒、精进、忍辱、禅定、智慧,每一样都不缺的去修,万行繁与,不违本愿,整天忙碌得不得了,但从来不违背心愿。 完整法义详见当 代 住 世 佛 陀说法《藉心经说真谛》P169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
  • 0
    《子贡问时》曾记载这样一则有趣的事迹:早晨,孔子的学生子贡在院门口洒扫,一位客人到了,想向孔子请教时间的问题。子贡自告奋勇说,这个问题我知道,可以回答你。 于是客人问子贡:“一年有几个季节呢?” 子贡答道:“一年有四季。” 客人说:“三季!” 子贡理直气壮说:“四季。” 客人毫不示弱说:“三季!” “四季!”“三季!” 两人争论不休,到中午也没消停。孔子听到声音,从院内出来,子贡立刻向孔子禀明原委。 孔子先
    正修 8-13
  • 0
    网页链接 美好的一天从浇水开始,今天阳光明媚,我们一起来到地里。 我们分成两组,一队除草,一队浇水。最喜欢干的是除草,但分配到了浇水组。 浇水组是体力消耗最大的,所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,累了也可以很快恢复过来。 大家拿了桶,很快进入了浇水的状态。 这些小菜还未长得茁壮,需要细心呵护,所以我们浇水的方式是撩水,不能粗鲁地一桶倒上,不然会把苗给冲跑。 有位师姐还童心未改地说:“下雨咯,下雨咯!” 看着小菜喝饱了
  • 0
    网页链接 我们也应该从因果的道理去理解,今天别人会对我有无理的举动,都是自己过去结恶缘所致,所以缘熟果报现前,正好消除宿业,我们应感到欢喜,感激对方,哪里可以对他生起瞋恚呢? 
  • 0
    尊重,看似简单,实则深厚;看似轻如鸿毛,实则重如泰山。尊重他人,是一种修养,被人尊重,是一份肯定。生活中,我们渴望他人的关注与尊重,但如何获得尊重?很多人不知如何做,有些人还不得其法走入了误区。https://www.51xuefo.com
  • 0
    荷叶,是夏日里大自然给予我们最应景的馈赠。 每日清晨,刚刚从池塘摘下的新鲜荷叶,挂着露水,深深一嗅,仿佛闻得到初夏草木的青涩芬芳。 荷叶,除了可以用于观赏外,还被列入了“既是食品又是药品”的名单之中。 闷热的夏日里,如果能吃上一口荷叶,则尽是清凉的味道。 网页链接
  • 0
    山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钙、磷、铁、维生素、淀粉酶、胆碱、黏液汁酶及薯蓣皂苷等多种营养成分,有降血糖、抗衰老、增强免疫力和改善性功能之功效,对肝肾亏虚所致的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,以及脾虚泄泻有食疗作用。 网页链接
  • 0
    素食者只要吃得多样化一些,就可以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,同样能吃出营养来! 网页链接
  • 0
    原文: 昔有愚人,将会宾客,欲集牛乳,以拟供设,而作是念:“我今若预于日日中吸取牛乳,牛乳渐多,卒无安处,或复酢败。不如即就牛腹盛之,待临会时,当顿吸取。”作是念已,便捉牛母子,各系异处。 却后一月,尔乃设会,迎置宾客,方牵牛来,欲吸取乳,而此牛乳即干无有。时为众宾,或嗔或笑。 愚人亦尔。欲修布施,方言待我大有之时,然后顿施。未及聚顷。或为县官、水火、盗贼之所侵夺,或卒命终,不及时施。彼亦如是。 译文:
    般若心 5-27
  • 0
    昔有愚人,至于他家,主人与食,嫌淡无味。主人闻已,更为益盐。 既得盐美,便自念言:“所以美者,缘有盐故。少有尚尔,况复多也? 愚人无智,便空食盐。食已口爽,返为其患。 譬彼外道,闻节饮食可以得道,即便断食。或经七日,或十五日,徒自困难,无益於道。 如彼愚人,以盐美故,而空食之,至令口爽,此亦复尔。 译文: 愚人食盐的故事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,到别人家去作客。主人留他吃饭,他嫌菜肴太淡,味道不足。主人知道后
    般若心 5-26
  • 0
    “佛不渡无缘之人”。说明不是人人都跟佛有缘。传灯录四(元圭传)曰:“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,而不能即灭定业;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,而不能化导无缘(佛不能渡无缘之人);佛能渡无量有情,而不能尽众生界;是谓三不能也。”
  • 0
    今生人们眼中所谓的好人往昔或许好吃滥杀,让无量众生遭受了无边的痛苦,即使今生成了好人,难道过去的因果就不该偿还了吗?单就今生而言,不知又祸害了多少条鲜活的生命! 当我们觉得不公平时,可曾知道那些被我们伤害的众生也在喊冤叫屈,有的说:这个人太残忍了,活活地把我剥皮抽筋,痛彻心扉,我要报仇;有的说:他简直是个魔鬼,活活把我刮鳞破腹开膛,吃了我,还吃掉了我肚子里成千上万的孩子,我要报仇;还有的说:他一包
  • 0
    答: 一曰檀波罗密。檀者,檀那也。译曰布施,财施、无畏施、法施之大行举业。 二曰尸罗波罗密。尸罗波罗密,亦为戒波罗密。 三曰羼提波罗密。羼提波罗密即忍辱波罗密。 四曰毗梨耶波罗密。毗梨耶波罗密者,亦即精进波罗密也。 五曰禅波罗密。禅波罗密之禅者,为禅那之意,曰思惟修,或曰静虑,亦名三昧,翻之为定,又名为多。其为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。 六曰般若波罗密。般若波罗密之般若为梵语,常者谓其为智慧,实者非矣
  • 0
    佛说:“形成轮回世间的本因是一切众生心中的无明”。众生受苦于六道中,于根本原因亦是无明。无明即无知,过去世之无始烦恼也。 (完整法义请详见《入法门论》)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
    般若心 3-23
  • 0
    般若心 3-16
  • 0
    三昧耶严慎部戒一共有八:1、起意杀生,2、迷信外道,3、背谤师行,4、妄语骗师,5、破立誓愿,6、我事胜佛,7、不孝父母,8、伪法灌顶。 三昧耶严慎部戒——之一,起意杀生:意为有意杀害有生命的各类众生之一,或明知别人为你而杀生,己可阻挡而不阻挡。 三昧耶严慎部戒——之二迷行外道:意为无知愚痴认假为真,迷于非佛教之内的他教,而有意行持,或暗地行持。 三昧耶严慎部戒——之三背谤师行:意为背着上师讲说上师之是非,乃至
  • 0
    答:圣修甘露与显修甘露全然不同,其作用之加持力与显修甘露相比,乃万里与分毫之差,真是赞莫能穷。作为一般仁波切和一般世封法王,是修不了圣修甘露的,必须是真正的佛陀、大菩萨转世或化现来世者才能修得的。圣修甘露之修法,主壇法王当召集上百名仁波切组成(曼荼罗),以金银财宝施以火供,再由大法王施以内密圣法,召请佛菩萨从佛土世界送来甘露。 声明:这是阿王诺布帕母《入法门论》里面的一段,为了避免断章取义,如果要
    般若心 3-8
  • 0
    答:基本上每一个仁波切都能修制,主要以药材、食品加上舍利或具加持力的法器合并一起,以粉制丸,再经修法持咒加持后而成各种不同名目的甘露,显修甘露主要用于灌顶、加持、治病等方面起用。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
  • 0
    三昧耶严慎部戒 三昧耶严慎部戒一共有八:1、起意杀生,2、迷信外道,3、背谤师行,4、妄语骗师,5、破立誓愿,6、我事胜佛,7、不孝父母,8、伪法灌顶。 三昧耶严慎部戒——之一,起意杀生:意为有意杀害有生命的各类众生之一,或明知别人为你而杀生,己可阻挡而不阻挡。 三昧耶严慎部戒——之二迷行外道:意为无知愚痴认假为真,迷于非佛教之内的他教,而有意行持,或暗地行持。 三昧耶严慎部戒——之三背谤师行:意为背着上师讲说上
    般若心 3-7
  • 0
    妄心是表面意识的活动,是六根感官和六尘外境相对产生的六识变化,心的活动只是缘起的假相,由於众生无法明察心的虚幻,所以才会妄执以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心。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
  • 0
    知母 念恩 报恩 慈爱 慈悲 舍贪 断执 网页链接
    般若心 2-28
  • 0
    一,布施度悭贪。二,持戒度毁犯。三,忍辱度嗔恚。四,精进度懈怠,五、禅定度散乱,六、般若度愚痴。 https://www.brxuefo.com
    般若心 2-28
  • 0
    文殊菩萨,全称文殊师利,是梵语音译,意译为妙德、妙首、妙吉祥。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,经常出现在般若系的经典之中,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。   经典中常说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、诸佛之母,这是说般若智慧是诸佛的老师与母亲,众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,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现世间。但是般若智慧无形无相,不可触摸,经上常形容般若是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很难用言语表达,故而用文殊菩萨做代表,给凡夫一个智慧形
    般若心 2-28

  • 发贴红色标题
  • 显示红名
  • 签到六倍经验

赠送补签卡1张,获得[经验书购买权]

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

下载贴吧APP
看高清直播、视频!

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>>

会员: 会员

目录: 佛教